close

 

圖象與細部—老師讀通鑑開場白
文:張 元


 

 

    歷史老師在教課之前,心中對於所要講述的內容應該已有了一幅相當鮮明的圖象,課堂講課不過是選出圖象中某些最為適宜的片斷,安排在設計好的教法之中,加以運用而已。所以,教師心中的歷史圖象往往一堂課程品質高下的關鍵因素,圖象清晰生動,豐富多姿,可供選擇的素材較多,等於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,反之則否。

 

    教師心中的圖象來自閱讀,讀得多,所知多,圖象自然豐富。問題在於,我們時間、精力有限,閱讀哪些書籍最有助於我們建構心中的歷史圖象,不能沒有一些選擇。通史類或通論類的歷史書,事情的描述不多,可用以講述的題材較少,不大有豐富心中圖象的功能。專著或論文,精深有餘,廣度總嫌不足,也難以讓我們對一個時代留下鮮活的印象。再說,這兩類歷史書均屬於現代學者作品,是他們提出的看法,也是他們描述的景象,我們採摘運用,固然有肯定這些學者,欣賞他們論斷的意味,然而終究是別人對歷史的認識,不是自已建構起來的知識。所以,我們不妨學學這些心儀的學者,也讀一點傳統史書或基本史料,從而勾勒出歷史的圖象作為我們授課的基礎。此外,需要說明的是,閱讀現代史學論著,對於歷史知識的結構與方法,可以得到一些認識,至為重要,只是對於歷史圖象的塑建幫助不大。

 

    講到傳統史書,就會想到廿四史。然而,一部廿四史,從何讀起?總會覺得傳統史籍是龐然大物,閱讀它既需要花費極多的時間;其間品質不一,有的極其精彩,有的甚為普通,又怕讀下去勞而少功,反而耽擱了正事。這樣的疑慮不能說是沒有道理,正需要好好思考,設法解決。我們今天讀四史已感困難,讀廿四史幾無可能,有沒有一本正史的節要,讓我們不要用極大的力氣也可以得到豐富歷史圖象的好處?我想有的,就是《資治通鑑》。

 

    我們專為勾勒心中的歷史圖象而閱讀《通鑑》,其實可以得到很大的樂趣。我們可以大作選擇,覺得重要有趣的地方,仔細玩味一番;感到沉悶或紛雜的地方,稍加瀏覽即可。第一遍閱讀留下的美好印象,才會讓人拿起書來讀第二遍,此其一。閱讀《通鑑》應注意胡三省的小註,有些胡註是他閱讀的心得或感受,是深入時代形勢與人物心中的看法,我們不妨學學,一面閱讀,一面遙想當年,江山如畫,人物競逐。特別是多想一想他們作此事,說此話是基於怎樣的考慮與心情,也是頗於有趣的事,此其二。《通鑑》中不少上不了現代史書的「小人物」,他們的表現令人欣賞或感佩,方得留名於史書。這些平凡人物做出的不平凡事跡,自有一種動人的風姿,感人的力量。這些人物事跡不大可能在課堂講述,但對於認識一個時代,卻有很大的幫助,最重要的則是它很有趣,此其三。

 

    《通鑑》之中儘有許多可以完味的「細部」,這些小故事反映了時代精神或人物風采,不妨用於課堂教學。「小故事」或歷史中的「細部」正是傳達歷史知識,為學生樂於接受的一項利器。所謂「細部」,不是考過即忘的枝節瑣事,而是永留心中,難以忘懷的情景、故事。細部當然不是重要概念,更不是一事情煩瑣過程的細節敘述;它可以是一個場景某一方面的細部描寫,也可以是一位人物性格丰采的局部凸顯。細部用於教學,一來要準確,要精準地達到原先設計的目標;二來要簡約,要儘可能地使用最少的時間。細部是用於輔助,不應喧賓奪主,不可以整堂課程只是細部的描繪,不見主題的講述。

 

    不過,我們不應忽視細部的講述。因為學生從歷史課中記得「細部」越多,歷史知識越豐富,一生之中受到潛移默化也就越有可能。如果說歷史教育的功用在於培養有教養的好公民,教師多講述些動人的「細部」,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,應該是一種有效的做法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ofcynt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