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閱讀資料:史家論述精選之二

文:張

 

 


 

    西漢末年,王莽篡漢自立,未遇重大阻礙,甚至可謂頗得人們的支持。究其原因,不止一端,而外戚掌權已久,則為重要背景。外戚何以掌權?若說成帝聽命於太后,舅氏遂握實權,終為表面上之解釋,似仍有更深層的理由。錢賓四先生就歷史之發展,作全面之觀察,指出皇帝孤立於上,無輔佐者不足以治國,輔佐者何人?最初為與之打天下之功臣,時日稍久,功臣凋零,不依之於宗室,則必托於外家。而宗室只宜於封於外地,則中央政權與外家分享,乃成情勢之必然也。

 

    錢先生之論述,見於所著《秦漢史》,頁269。玆錄於下:

    漢之初興,一時握權柄者,盡屬軍伍同起之功臣,在外則為封王,在朝則為卿宰。及高祖夷滅異姓諸王而代以劉氏,於是內朝為功臣,而外封為宗室。其時諸呂頗為劉助,實以外戚而兼功臣也。高后之崩,功臣宗室相依而剷諸呂,外戚一系遂斷。文景兩朝,內則諸老功臣及其嗣侯相繼秉政,外則宗室同姓相為顗覦。以文景兩帝因應之宜,宗室諸王分析敗亡,俯首聽命。而功臣卿宰,亦斂手退讓,歸其權重。故自武帝時而漢之為漢者乃定,而中央帝室之尊嚴始確立。武帝以雄才大略,拔公孫宏起徒步,為相封侯。公孫宏前後,雖仍不脫以前功臣嗣侯為卿宰之舊例。然昭宣以下為相者,則多由書生平地拔起,大率拜相始侯,不限於侯者而始得為相矣。惟相臣之權重威望,亦因此頗見輕減。而且政治既上軌道,民生樂業,四裔無事,兵革不起,即功臣一系亦漸滅。天下之重,帝皇孤立於上,則必有與共者。於是昭宣以來,朝廷大權,遂無意中仍流入外戚一系之手。霍光自武帝時受遺詔輔政,昭帝不壽,在位十三年(年二十三)而崩。昌邑王賀,入嗣大位,百日見廢。並殺其群臣二百餘。出死,號呼市中,曰:「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。」則霍氏在當時,權勢之重不啻諸呂。而猶過之也。霍光死,宣帝盡誅霍氏,乃用許(妻黨)史(母黨)。臨崩,亦詔以祖母史良娣子高,受遺詔輔政。霍光在時,嘗從驂乘,帝嚴憚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乃今所以為其子謀者,仍不免以外戚為輔。良以同姓宗室,宜於封建,不宜於內朝為輔政。功臣嗣侯,數世而衰,亦難繼盛。白徒孤仕,威信均有不孚。故君主政體之演進,當宗室封建,功臣世襲,兩途衰絕,乃折而入於外戚之代興,此亦趨勢之自然,有所必至也。自是以後,元帝任許史,成帝任王氏,哀帝任丁傅,平帝仍任王氏,皆以外戚擅權。其間有宦者,如元帝之信弘恭石顯,有師傅,如元帝之相蕭望之,成帝之相張禹,哀帝之相師丹,雖亦親幸,勢終不敵外家。而王氏自成帝時,王鳳以大司馬大將軍秉政,諸舅譚、商、立、根、逢時,同日封侯。世謂之五侯。子弟分據勢要,郡國守相刺史皆出門下。王氏一姓,乘朱輪華轂者二十三人。王鳳既卒,從弟音,及商、根,相繼當國。根病免,莽以從子繼四父執政。及哀帝即位,中廢。哀帝在位僅六年,二十三歲而崩,無子,丁傅二后先卒,太皇太后(元帝后王氏)仍詔莽為大司馬,迎立平帝。而王氏遂重握朝柄。莽之篡漢,其憑藉於外戚之勢者,至厚至重,此其所由以默移漢祚,而使人心相安於不自覺也。

 

     這一段論述頗見精彩,但高中學生不易欣賞,需要老師的引導。首先,學生會說:太長了。老師就要在觀念上提醒學生,閱讀資料,不是為了考試的練習,而是增進自已的「能力」。因此, 我們閱讀的資料就不能太短,只有稍長的資料才能給我們足夠的信息,讓我們可以多加思考,多做練習。同時也以順便一談,近來「學測」與「指考」的試題不是很難,卻是模糊不清,主要原因就是題幹太過簡短,題意交待不明。所以,資料太短,意思含糊,讀這種資料,其實受益不多,要想得到多一點的益處,需要讀長一點的資料。其次,學生會說:太難了。老師也要加以開導,不妨先肯定學生的感覺,說是有一點難,不過,我們讀資料不是為了「記得」資料中的一些事情,而是要對這段資料做一些分析的練習。既是要做分析,這段資料太容易,我們就會覺得沒什麼意思,稍微難一點,可以多用一點腦筋,才能得到閱讀資料的好處。

 

    學生讀這段資料,可以要他們思考三個問題。一、這段資料中,最關鍵的是那一句話?這句話的意思,我在開頭的地方已提及。二、請依錢先生的看法,把「功臣」、「宗室」、「外戚」三者和「皇帝」的關係加以說明。三、請在這段資料中,指出何者可以說是「解釋」?何者可以說是「事實」?並舉例說明其間的關係。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rofcynthu 的頭像
    profcynthu

    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

    profcynt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