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  元

 

 

    201035日,在廣州天河中學,我聽了一節由廣州市中學歷史教研會安排的課,廣州市第44中鄧韵梅老師帶著一班初一學生,坐大巴來到天河中學,她講的是唐太宗與貞觀之治。

 

一節初一的觀摩課

 

    我很注意聽課,鄧老師講得很好。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,讓我印象深刻,仍然留在腦際的,有兩個教學的安排。一是「角色扮演」,其中有一場是由學生分別扮演唐太宗、長孫皇后和魏徵;內容是太宗生氣,皇后問原因,原來是被魏徵批評了,皇后立即向皇帝致賀,因為朝中有批評皇帝的直臣,表示皇帝的英明,還立刻要人準備禮物,送給魏徵。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,也把三人的關係作了很好的說明。二是「原始史料」的處理,鄧老師用大幅的白紙,寫上了史書上的原文,雖然文字不長,但都是文言文,貼在黑板上,問同學:「你們看得㯵嗎?哪位同學說說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?」就有學生站起來,把大意說了出來。就像「租庸調」的簡要叙述,學生也能說出大意。初一學生讀古文的史料,儘管很簡要,是否適合,可以商議,但這班學生在解讀古文史料方面的表現,確實相當優秀。另外,可以一提的是,課程進行很緊湊,非但學生聚精會神,隨著老師的各種要求,或上前表演,或回答問題。我們觀摩的人也都一直面帶笑容,觀看這堂課的進行。課程即將結束,我向鄰座的廣州市中學歷史教研員何琼老師說,我要問一個問題,可以嗎?當然可以,她說。

    「唐太宗帥不帥?」

    學生愣了一下,都說:「帥!」

    「什麼是帥?」我再問。

    「帥就是長得好看。」學生回答。

    「沒錯,帥的人大多長得好看,但長得好看的人不一定帥。我看一些電影、電視男明星,長得都好看,卻說不上『帥』。『帥』指一種精神,一種氣勢,帥的人,在那裡一站,不用開口,就讓人敬畏三分。你們想想,這種精神和氣勢,是從那裡來的?」

    這個問題,顯然超出學生的想像範圍,還是自問自答吧。

    「一個人精神和氣勢,固然來自他先天的聰明,更來自他後天的努力。像唐太宗李世民,才華很高之外,不論是讀書或武藝,都很下功夫;所以,唐太宗非但長得好看,非常聰明,反應極其敏銳,還是一個學識淵博、武藝高強的人,這樣的人,我們才能用『帥』字來形容。」接著,我問了一個問題。

「唐太宗是這樣一個很帥的皇帝,臣子們怕不怕他?皇帝很聰明,反應又非常快,你還沒報告完,他就說,不要再講了,我知道了,這件事該如何如何去做,好,你可以下去了。你說臣子向這像的皇帝講話,他們怕不怕?」

    「會怕。」學生說。

「可是有一個人不怕,他想到應該說的話,他就說,好像一點都不怕很帥的皇帝。他是誰?」我問。

    「魏徵。」學生齊聲答道。

    「唐太宗很討厭魏徵,所以把魏徵趕得遠遠的,是嗎?」我問。

「沒有。」學生回答。

    「這樣說來,太宗是不是很了不起?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?」

    「是的。」

    結束。下課。

 

課後討論

 

    坐在教室後方,前來觀摩的各校老師,相當不少,超乎天河中學的預期,只有加了許多凳子,供大家坐著聽課。

    課後的討論,印象最深的問題,是一位女老師提出的,她問我:「我看鄧老師的教課,與您提出問題、引導學生,覺得很不一樣,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教學設想,您能不能談這兩種教學?」

    我當時就覺得這位老師問到了教學上的關鍵,這確實是任何歷史老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。我回答說:「鄧老師的課教得很好,內容交待很清楚,過程緊湊,學生完全投入其中。我相信這樣的課程非但讓學生對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歷史,有了清楚的理解,就是應付將來的考試,也有很大的幫助。對於初中一年級來說,這樣教課已經夠了,而且相當好了。我是在鄧老師教課的基礎上,再添加一些,而且添加的方向不同。鄧老師從「理性」方面發展學生的認知,我是從「感性」方面,培養學生的興趣。唐太宗帥不帥?非但課本上沒有,就是一般現代人寫的歷史書上也少有交待,但是古人寫史,則很重視,頗多著墨。如果老師想要對歷史人物多一點感覺,或感性上的認識,就應該讀點古書。所以,讓我在這裡做一點廣告,歡迎大家參加我們廣州市中學歷史教師的『通鑑讀書會』。」

 

史書中的唐太宗、長孫后與魏徵

 

    我們都相信唐太宗很帥,有材料上的依據嗎?有的。我們就看《資治通鑑》好了,在唐太宗李世民「登場」時,寫道:「世民聰明勇決,識量過人」,又藉劉文靜之口說:「此非常人,豁達類漢高,神武同魏祖,年雖少,命世之才也。」都是從李世民其人的精神、氣勢方面著墨,描繪出一幅極其傑出的青年英雄形象。我們可以再想一下,史家用「聰明勇決,識量過人」這八個字時,心中浮現怎樣的圖像?史家相信劉文靜的話,將之采入史書,漢高劉邦、魏祖曹操的巨大形象已映照於這位年少的命世之才身上,可以知道,這位史家希望讀者讀到的將是怎樣的一位人物。我想,應該是一位非常聰明有識見,而且是神采奕奕,器宇軒昻的人物,儘管未曾言及外貌,但已是非常的『帥』了。

    李世民即位後,《通鑑》記有:「上神采英毅,群臣進見者,皆失舉措。」請仔細玩味這句話,請用你的想像力,擬想當時情景。特別是群臣見到這位皇上時,何以會不知道手放在那裡,腳如何站立,話該如何說?請試著進入這些大臣的心裡,想像進見之時的內心活動。「神采英毅」四字,既描述出唐太宗其人之精神、氣勢,也讓我們想見其人之容貌必也不俗,必也英俊倜儻。我在大學教中國歷史的通識課,材料中引用這幾句話,特別說「神采英毅」四個字,譯成白話,就是「帥到不行」,聽課學生無不為之莞爾。

    長孫后呢,美不美?我們未見直接記載,顯然不是以貌美著稱。《新唐書》記她:「喜圖書,視古善惡以自鑒,矜尚禮法。」可知是一位很有內涵與修養的女士。《通鑑》記載,貞觀六年,太宗的長樂公主出嫁,公主是長孫后所生,太宗特別寵愛,陪嫁的東西很多,超過高祖的女兒永嘉公主一倍。魏徵舉出漢明帝減少自己兒子的封地,表示不敢與先帝兒子相比,作為例子,勸諫太宗,太宗接納。回到宮中,太宗向皇后談及此事,長孫后嘆了一口氣,說:「我常常聽陛下您說到魏徵,而且相當敬重,我不知道原因何在。今天看到魏徵引用應該遵奉的道理,來抑制皇帝的情欲,才知道魏徵真是國家社會必須倚重的大臣!我與陛下結為夫婦,承蒙陛下待我十分恩寵,但是我每次對您說話,總是小心謹慎,趁著陛下您心情好的時候才說,不敢隨意說話,怕惹您生氣。沒想到魏徵只是一個朝中大臣,論關係與陛下十分疏遠,卻能對陛下直接說出這樣的話,真是不容易啊!陛下一定要聽從他啊!(妾亟聞陛下稱重魏徵,不知其故,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,乃知真社稷之臣也!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,曲承恩禮,每言必先候顏色,不敢輕犯威嚴;況以人臣之疏遠,乃能抗言如是,陛下不可不從!)」這段長孫皇后的話中,可以看到即使她與皇帝感情極好,但仍不敢隨意開口,那麼大臣更是不必說了,我們再想一下,其故安在?唐太宗與長孫后感情很深,《通鑑》記載,貞觀十年,長孫后過世,太宗思念不已,在苑囿中築起高樓,不時登臨遙望其陵墓。有一次,太宗偕魏徵登樓,也要魏徵遙觀,魏徵說,我的眼睛不好,我看不到。太宗就指給他看,魏徵說,我以為陛下要我遙觀高祖的陵墓,我看不到,若是長孫后的陵墓,當然看到了。太宗聽了,不覺流下眼淚,當然也聽懂了魏徵話中的微言大義,叫人把觀看的樓拆了。太宗為什麼要流淚?或者史書上為什麼要寫太宗流下眼淚?我們都可以想一想,提出解說。我覺得其中有一個要點,就是用以描述太宗對長孫后那十分深摰的感情。

    魏徵呢,魏徵帥不帥?我們可以說,魏徵學問淵博、膽識過人,能力之強、意境之高,遠非房玄齡諸人所能比擬,當然很「帥」。只是他的外貌非但不夠漂亮,甚至很不好看,《通鑑》說魏徵「狀貌不愈中人」,應該是很「客氣」的說法,足以讓我們想像魏徵的尊容。魏徵與唐太宗,一位是勇於進諫的賢臣,一位是樂於納諫的明君;魏徵死,太宗思念不已,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:「人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,以古為鏡,可以見興替,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!」這真是中國史上留傳千古的美談。讀歷史的中學生,有這樣的認識,夠了;但教歷史的老師只有這樣的認識,顯然是不夠的。為什麼?因為人世間的事情,不是這麼簡單,更不會如此美好。大約在貞觀六、七年之後,太宗對於群臣的勸諫越來越失去耐心,後來連魏徵的勸諫也多敷衍,君臣之間的關係自然愈趨緊張。魏徵死後,一些小人見到機會來了,從中挑撥,激怒太宗,致使太宗把答應嫁到魏家的公主召回,並把為魏徵立的碑打掉,即所謂「停婚仆碑」之事。陳寅恪在〈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〉一文中,對唐太宗與魏徵的關係作了結構性的分析,非常深刻,老師們應該一讀。傳統典籍《新唐書.魏徵傳》的「論贊」中,也說道:「君臣之際,顧不難哉!以徵之忠,而太宗之睿,身歿未幾,猜譖遽行。」史家此言,感慨至深,老師也應該參考。這些都屬於老師的「專業知識」,老師的專業知識愈豐富,教學愈能得心應手,雖然如此,課堂教學仍須以學生為對象,絕非老師炫耀博學的場合。所以,唐太宗與魏徵的關係,要講到什麼程度,需看學生的認知能力而定。

 

理解與感覺

 

    歷史科的專業知識,數量極多,宛如恒河沙數,老師必須有所選擇,盡力閱讀即可。中學生課業繁重,老師講歷史只能擇其要點,講得太多,一來時間不夠,再說也無此需要,此話不無道理,但作為教師,多知道一點總是好事。在我看來,唐太宗與魏徵的後期關係,中學課程可以不講;但唐太宗很帥,與長孫后感情很好,魏徵很有胆識,群臣不如,則應該講講,尤其是高中的歷史課。

    學生在歷史課中取得知識的途徑,粗淺地分,約有兩種,一是理解,包括記憶、分析、推證等;二是感覺,包括領悟、體會、喜歡等。如果前者是「理性」的,那麼後者就是「感性」的。我們的歷史課,早已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,不論是口頭講述、問題討論、材料閱讀,或者PPT的使用,基本上都是屬於理性的範圍,教師很少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出來,更少把學生的感情帶領出來。這樣的歷史課,在知識傳授、能力培養等方面,都可以達到教學的目標,但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,少了些什麼呢?我想或許是那些讓人動容的畫面吧。歷史課中,閱讀材料、討論證據、分析因果,師生都在進行腦力激盪,很好,也很重要,但總覺得有些乾澀。如果,我們打開想像力的眼睛,看到許多精彩的畫面,更看到人們心中的憂慮、哀愁、悲憤、痛苦,或者是愉悅、敬佩、歡快、興奮等等,歷史的知識就會豐潤得多。

    學生歷史知識的概念圖裡,唐太宗李世民,固然可以連線到貞觀之治、租庸調、天可汗等事情,也可以連線到他很帥,臣下很怕他,只有魏徵不怕,仍不時進諫,並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,而長孫后又是他深愛的女人。兼具二者的歷史知識,圖像是否更為立體?色彩是否更為鮮明?而且更為有趣呢?

我覺得,有趣很重要,這是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的一大誘因,我們不可輕忽。而「有趣」的內容,應該具有動人的力量,學生非但受到吸引,領悟之後,感到撼動,以至對自己的人生態度有所調整與轉化。這就是一條從「感覺」進入的學習道路,在老師的引導下,行進的方向與期望的目標。

 

 

     本文已刊於《歷史教學》(天津)2011年第10期上半月,頁10-12。亦刊於《廣州教學研究》201110月號,頁2-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ofcynt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